生物识别让真实无处不在 隐私保护可从三方面着手

2021-02-25 14:46:34 root 183

生物识别让真实无处不在 隐私保护可从三方面着手

   人脸识别技术,已不是新鲜词。早在2015年,马云就在德国一个展览上展示了smile to pay的扫脸支付技术。虽然两年过去了,扫脸支付仍然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但这项技术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过去的几年里,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创业已成红海。

   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面部识别技术正迎来应用普及的风口。虽然面部识别技术推动了诸多领域的变革,但是其对于公民隐私保护造成的威胁性也值得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到来,离不开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如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自动驾驶等各个领域的技术,都处在爆发增长的临界点。其中,生物识别技术近两年来商用速度不断加快,应用范围愈发广泛。而在生物识别的众多细分领域中,面部识别更是佼佼者。

人脸识别

   面部识别发展迅速 应用渐趋广泛,在依托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生物识别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场景之一。过去的几年里,人脸识别技术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目前,在我国内地,从消费电子领域到汽车电子、安保、网络支付、金融等领域都在逐步引入人脸识别,堪称是百花齐放。近日,部分医疗监管部门表示准备将面部识别技术应用到医师实名管理当中,机场等敏感区域开始将面部识别技术应用于安检,支付宝上有了面部识别应用,滴滴出行则用面部识别技术验证司机身份。

   在国外,人脸识别技术也同样正加速普及。美国科技公司Facebook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上十分活跃,被视为这一领域的领军者;位于洛杉矶的FaceFirst为美国机场和军事基地提供人脸识别系统;苹果在今年早些时候收购了以色列人脸识别技术公司Realface,不出意外的话iPhone 8将会采用该公司的技术。

   不过相比国内,国外对于个人隐私更为注重,正因如此,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开发出了“反面部识别”技术。

   反感隐私被侵犯 “反面部识别”悄然萌芽,随着面部识别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的软件现在也越来越普及。在西方国家,民众对于个人隐私权相当看重,因此,“无所不在”的面部识别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俄罗斯科技巨头Yandex的技术总监Grigory Bakunov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为了表示自己不满于这种被人监视的感觉,Grigory Bakunov公开表示自己已经在网络上和其他几个黑客一起,开发出了一种“反面部识别算法”。他从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开发一种算法,可以防止面部识别软件成功识别一个人。

   当然,Grigory Bakunov也意识到这项技术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或怀有不良目的的人使用,被用作欺骗银行和警察。因此,他并没有公开反人脸识别系统的详细算法和原理,并且也不打算投放到市场上。

   另一家创业公司D-ID则是专注于“反面部识别”的企业,D-ID的意思就是代表着“去识别化”。D-ID希望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够在图片看起来与原始图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干扰人脸识别技术。

   面部识别技术市场前景广阔 确实需要注重公民隐私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推动,以及商用化的快速进展,面部识别技术在全球各国、特别是我国将保持积极的发展势头,应用领域将越发广泛,在消费电子领域到汽车电子、安保、网络支付、金融等领域都渐趋普及。因而,面部识别技术的市场前景也相当广阔。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及公共管理部门将从普及应用的面部识别软件中获得大量公民隐私数据,在网络安全形势严峻以及巨大利益刺激下,恐怕会存在不小的风险。

   虽然这一技术将带来诸多领域的变革发展,但公民的隐私与安全也不能被随意侵犯。以此,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应对:

   政府加强监管,行业主动规范。首先,政府应从管理者的角度,通过立法、行政等方式加强对于面部识别领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行业及企业也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主动积极地规范行业标准,自觉维护所采集、储存的公民隐私数据安全。

   持续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其次,相关企业应当持续提升面部识别应用软件等载体以及储存设备的安全技术水平,提升网络安全意识,避免公民隐私信息泄露或遭非法转卖。同时,对于非必要的隐私数据,不应非法采集。

   民众需加强隐私安全意识。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威胁性不断提升,民众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对于有关个人信息安全的事项应当积极、主动予以处理,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